還原實感的《未成年少女的駕駛課程》

作者:邵善怡

發表日期:2016 / 05 / 20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像素麵包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香港原創/新作/藝術家或作家評論 / 自選藝評

 

Paula Vogel的《未成年少女的駕駛課程》(How I Learned to Drive)是導演李慧心十年前演藝學院的畢業作品,十年過後,她找回同期同學,把這個主題敏感的劇本再次搬演。可惜的是筆者未曾觀看第一次的演出,難作比較,但演出的過程卻不難感受到演員之間的默契與對劇本的熟悉感。

 

未成年少女細妹(林惠恩飾)第一次學車的經驗是由姨丈Peck(黃嘉威飾)教授的。故事以成年後的細妹回憶與姨丈學車的經驗為起點,交代姨丈對自己的越軌行為。故事對演技有很高要求,由於敘述時序不斷跳接,飾演細妹的林惠恩需瞬間表現出15歲的青春洋溢與無知挑逗,以及成年後的世故滄桑。林惠恩不論在語氣、表情,都把兩個年齡把握得恰到好處。印象最深的一場是15歲的細妹與姨丈在地牢拍攝沙龍一幕,在擺弄性感的拍攝動作時,不覺色情卻有種天真的誘惑,身為女性的筆者,竟然也能感到姨丈對此的壓抑。然而,由於時序不斷跳接,細妹作為受害者的情緒反應被打斷,好奇、懊惱或煩躁等情緒剛起便無疾而終。因此細妹的感受不是最吸引的情節,事件本身的發展上反而更有追看性,觀眾渴望了解姨丈的後續行為及結果,以及猥褻行為的起點。由黃嘉威飾演的姨丈,臉上大多是難以壓抑的渴望表情,彷彿他對姪女的不恰當行為都只是情不自禁,但劇中他與表弟釣魚一幕的隱晦提示,以及劇終前揭示姨丈最早的猥褻於細妹11歲開始,便知並不如此。

 

除了主要角色外,劇本有三個「希臘歌詠隊」的角色(曾浩嵐、薛海暉、賴亭甄飾),他們不單分演劇中其他角色,同時需配合劇情搬動佈景、道具,以及配樂,三人數次的合唱以並排或站於觀眾身旁以包圍形式演唱,流動劇場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此劇的成功,三位歌詠隊成員純熟的演技應記一功。在扮演不同角色時,經驗豐富的三人各作出細緻演繹,不論是虛擬洗碗、斟酒等動作也富有實感,如能注意洗碗時水滴流下的小細節。

 

故事背景是60年代的美國,為還原劇場的真實性,場內佈滿60年代的酒瓶、美國舊報紙、PLAYBOY雜誌等與60年代美國相關的物件,渴望以這些小物件重塑60年代的故事氛圍。觀眾在演出開始前及中場休息時,都可自行觀賞或翻閱場內道具。這稍稍彌補了觀眾對故事背景的疏離感,而且這些物件不單單只有裝飾的用途,如腳架、魚竿、小士兵擺設等也是演出時的道具之一。導演希望以這些舊物件連結劇場內外,把觀眾帶入具實感的故事內。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作品:《未成年少女的駕駛課程》
演出單位:顛覆盒子
評論場次:2016年4月22日,晚上8時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