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劇場.狂歡夜

作者:李慧君

發表日期:2014 / 06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ARTism

發表平台類別:新聞/文化/藝評網站

主題:獎項/藝術節/機制/活動評論

 

因為對德國語言、文化已有基本認識,我在德國生活這一年間,並未感受過傳說中的文化衝擊;唯獨是歐洲的四時變化,以及人們因季節氣候改變生活模式這一點,對我來說既新奇又有點難以適應。例如這裡的冬季寒冷、漫長而且日照時間短,幸好在聖誕前整整一個月有繽紛夢幻的聖誕市集,德國朋友曾戲言:「它讓我們在寒冬裡有生存下去的動力!」因此到了五月萬物蘇醒,我們便需要一連串的節慶狂歡,迎接久違的陽光及戶外活動。

在這個背景下,多少能夠理解「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和前西德首都波恩的「波恩劇場之夜」(Bonner Theaternacht)都選在五月舉行。今年的波恩劇場之夜雖然只是第八屆,論歷史論規模都無法和柏林戲劇盛會相比。然而一張門票(正價 16.5 歐元,相等於兩份快餐的價錢)可以在 5 月 28 日晚上任意選看市內共三十六個場地的一百二十場演出,有戲劇、音樂、舞蹈、形體、多媒體、環境劇場,有咖啡、酒水、零食、通宵派對及免費接駁巴士,在波恩這種中小型城市,不僅是文化藝術界,更是全城的一件盛事。

由於演出繁多而時間有限,仔細閱讀節目手冊是事前必須的功課。而根據手冊的簡介,演出大概分為以下類型:(一)常規演出,即原有演期的其中一場,包括瑞典皇家芭蕾舞團及本地藝團的首演;(二)學生演出,包括大學劇團及藝術學院畢業班的改編及原創作品;(三)未來演出的選段,作品大多在七月正式上演;(四)特殊場地演出,包括咖啡店、酒吧,甚至是古董巴士;(五)改編舊作,修訂過往演出或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合作重演。其中(二)至(四)通常長約三十分鐘,而且性質上有不少重疊,例如過往演出過的作品今次離開舞台,進駐商店街的咖啡店;又或者大學劇團在小劇場試演新作片段。以下將簡單分享我在當晚欣賞過的四個演出,並以此切入,進一步分析劇場之夜的特色。

小劇場.大戰爭 - Der Erste Weltkrieg

這是波恩大學劇團 S.U.B.-Kultur 第四次參與劇場之夜,其作品 Der ErsteWeltkrieg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周年之際,把戰時德國政治名人的語錄及歷史照片、數據搬上舞台,以當代年輕學生的觀點思考一戰的意義和影響。譬如他們演繹兵工廠女工在飢寒交迫、家破人亡時,一改戰時女性被動的形象,而改為女工們出現性別覺醒:男性上了戰場女性終於當家作主、物資短缺所以能夠改穿輕便衣裝,甚至自覺由女性發動罷工可以癱瘓生產線而迫使政府停戰。這種偏向學術式的觀點,加上演員們的「舞台腔」以及偶然忘詞,造成抽離效果,令觀眾難以進入一百年前的環境和氣氛。然而舞台效果值得一讚,尤其是講述眾多年輕德軍戰死沙場時,只在熒幕上投影一張戰場的黑白照片、在舞台中間放一張橫椅,演員一個個站在椅上然後重重跳下並在舞台後方躺下,重複的動作和巨響,活現了一個個士兵步上戰場、被槍擊、死亡,然後由下一批士兵補上的殘酷狀況。可惜他們於 7 月中才正式上演,而當時我已經回到香港,無緣欣賞完整版本。

德式瘋狂棟篤笑 - Ferkel im Wind

因為之前在 Euro Theater Central 觀看《流浪者之歌》的美好經驗,我決定再來這個只有三十八平方米的超迷你劇場看演出。而從節目手冊的簡單介紹,只知道Ferkel im Wind 採用了黑色幽默文本以及柏林藝術家 Christian Bartel 的錄像。可是演出開始時,場地工作人員表示器材出現故障,所以,Bartel 親自從柏林趕來現場表演!至於演出內容,其實是他和其他三位藝術家 Olaf Guercke、FrancisKirps 和 Anselm Neft,各自演繹一段原創笑話,題材分別是希臘財政問題、補習老師大戰頑童、列支敦士登地理和文化,以及柏林的日常生活。類似香港的棟篤笑,不一定政治正確,卻能切中當地人的笑點甚至怨憤(例如歐債危機)。嬉笑過後,台上四位粗獷的表演者分別拿著結他或酒瓶,合唱一曲晚安歌送別觀眾。雖然那些笑話對我這個外地人來說不特別吸引,但小小的舞台、隨意卻真摰的歌曲,意外地非常動人。

在咖啡店聽兒童故事 - Klein und Schwarz: Das Müllkind

由於 Ferkel im Wind 遲了完場,我到達 Klein und Schwarz: Das Müllkind 的演出場地,專業烘焙咖啡店的時候,裡面已密密麻麻站滿觀眾,而且大部分人都在品嚐免費的招牌咖啡。而演出名稱的「Klein und Schwarz(小和黑)」其實是劇團 Theater Bitze 的格言:演出者只要穿上用來識別身分的黑色連衣短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說出精彩故事。Das Müllkind 講述一個富裕地區的小朋友和家人旅行時,在垃圾山下和街童成為朋友,十年後回來找對方並帶他回自己的家。演出者的演繹生動、發音抑揚頓挫,非常悅耳,可惜我站在後排完全看不到她的身體語言,小店裡擠滿了人也大大破壞觀賞樂趣。

古董巴士穿越之旅 - GEHEIME DIENSTFAHRT: Spionage in Bonn

最後一個也是我最期待的演出,就是踏上古董瑞士郵政巴士 Schwyzer Poschti,回到充滿間諜、特務的兩德分裂時期——簡直是一次過滿足我對德國歷史、古董車和劇場的三大興趣!沒想到我在集合地點和其他觀眾邊享用免費零食邊等候Schwyzer Poschti 的時候,職員告訴我們這個演出需要預先留座,現在最後一場也都爆滿了。大家失望但不願意離開,想看看有沒有後補名額。職員見到群情洶湧,竟然立即決定加開一場。不過也許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接近一小時的演出,主要是在行駛中的巴士上聽不同演員講述間諜、秘書等角色的生活細節和感受,忽略了波恩各處充滿歷史感的前西德政府建築,以及演員、觀眾、環境之間各種互動的可能,而變成普通兜風之旅。

根據以上的親身體驗以及節目手冊的資料,可以歸納出波恩劇場之夜的四大特色:(一)節慶氣氛濃厚,雖然在一晚內最多只能觀賞到四、五個節目,但密集的演出和通宵開放的場地,加上免費食物、飲品和派對,的確能吸引全城參與,甚至令那些從不關注表演藝術的人,願意嘗試走入劇場;又或者讓既有觀眾群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藝團。(二)具延續性,選段式的作品既可以為正式演出累積口碑,藝團也能根據觀眾的反應,修改內容和宣傳方向;至於上演過的作品,能夠在改編和跨界合作的過程中,發掘深化和重演的可能性。(三)著重互動,而且不只是藝團和觀眾之間,團與團、觀眾與觀眾也在全城參與、節慶狂歡的心態下,更願意開放自己,在劇場內外分享經驗。(四)即時反應,無論是器材故障還是觀眾太多,演出團體都能快速決斷地找到補救方法,這不僅反映行政方面較具彈性,也顯示了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

總括而言,能夠在歐洲五月,在萬物蘇醒之時參與波恩劇場之夜,像觀照自然般發現波恩充滿生命力的演藝文化,絕對是個好玩而難忘的經驗。另一方面,我身為半個波恩人,雖然深知我們這座前西德首都的政治光環早已散去,但市政府透過各類劇場活動,甚至是向新入籍居民提供大量文化藝術贈券,把城市重新定位為文化之都、以藝術推動社會共融,其決心和行動力都十分令人動容。難怪波恩市政府文化部長 Martin Schumacher 先生表示,波恩劇場之夜不只是一次美好的藝術總匯,更是我城的文化政治宣言(Kulturpolitisches Statement)。

 


波恩劇場之夜網站:

http://www.bonnertheaternacht.de/


筆者關於波恩劇場演出的評論:

http://www.iatc.com.hk/?a=doc&id=38159
http://www.iatc.com.hk/?a=doc&id=38217
http://www.iatc.com.hk/?a=doc&id=39294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活動:「波恩劇場之夜」(Bonner Theaternacht)
主辦單位:「波恩劇場之夜」(Bonner Theaternacht)
日期:2014年5月28日
地點:德國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