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尼夫的炫耀與藝術

作者:麥華嵩

發表日期:2001 / 06 / 01

藝術範疇:音樂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節目表上沒有李斯特或拉赫曼尼洛夫的作品,也沒有別的華采鋼琴音樂,柏尼夫(Mikhail Pletnev)在香港文化中心的演奏會似乎不以炫耀琴技為主。但小心點看,布桑尼改編的巴赫《夏康舞曲》(正是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那首),其實加進了李斯特式的元素;蕭邦的諧謔曲與敘事曲,既有深度,又有旋律,還有十分刺激的技巧,這兩組節目其實都有很多炫技的空間。但剩下的貝多芬作品——鋼琴奏鳴曲是俯瞰人生的昇華之作,單靠技術肯定過不了關,對柏洛夫這種可以輕易「解決」任何超技作品的音樂家而言,那倒是最大的挑戰。他去年底在卡奈基音樂廳舉行的演奏會曲目跟這次差不多相同,看來有品味,也足以向觀眾表演技巧。

 

結果是,這位俄羅斯明星鋼琴家在本周一(五月二十八日)的演奏會,竟然是彈貝多芬的作品——彈得最好。他的蕭邦技驚四座,也很用心,但帶不出那灑脫中有憂鬱的微妙詩意;《夏康舞曲》本身已是用厚重的和音去給巴赫塗脂抹粉,柏尼夫的浪漫化處理不只沒帶來驚喜,甚至加厚了那粉底;他的貝多芬則比較內斂,尤其第二樂章偏慢和富凝神沉思的氣質,造句仔細,連串變奏很有味道,眾多顫音不僅準確,簡直控制一流,最弱的顫音也清晰閃亮,如遍地碎鑽,表現出極高的造詣。

 

其實不只貝多芬,柏尼夫是出名對任何音樂都一絲不苟的。他會高度思考、分析、拆解、重組一部作品,彈出來不落俗套,而且表面上仍可以很抒情。無論是蕭邦還是巴赫-布桑尼,當晚真的可以聽出他基本上每一個音都有所經營,只不過他是高手,不會有明顯的匠氣。他的演奏充滿戲劇效果,音量、速度、踏板等的控制準確得令人驚訝,無論是連珠快音還是排山倒海的和弦,鮮有誤差,兼且造句流暢,揮灑自如,聽來漫不經心卻又鏃鏃中的,也難怪觀眾到最後都瘋狂喝采鼓掌。

 

然而,經營終歸是經營,筆者總覺得柏尼夫是高級的炫耀多於真摯的藝術,他太自覺地去當「明星」了。他的詩意都像是思考出來的,到了真正需要神來之筆的地方—例如《夏康舞曲》中段小調變大調,「撥開雲霧見青天」的轉折處—他可還差少許才到足以名留青史的殿堂級。演繹的「靈氣」,就是這麼難以捉摸。總體來說,他表現出的像效果多於感情,是「樂音」多於「音樂」。但柏尼夫其實對音樂很有獨特、深入的見解,自己還是指揮兼作曲家,改編過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的作品,這位四十四歲的演奏家應還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話說回來,以今天的水平,柏尼夫亦已是頂尖級鋼琴家了;他的演繹自成一格,演奏會像精密控制下的煙花表演,是極佳的音樂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