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學院以外的專業戲劇訓練 — 從參與中英劇團導演基礎班談起

作者:陳瑋鑫

發表日期:2012 / 03

藝術範疇:戲劇

發表平台名稱:《香港戲劇年鑑2010》

發表平台類別:出版物

主題:教育與承傳

 

隨著戲劇教育愈來愈普及,新高中課程內的中英語文科皆有戲劇選修單元,「其他學習經歷」也鼓勵學生體驗更多表演藝術,這一代的莘莘學子接觸戲劇藝術的機會相當多。然而,學生若希望在港繼續進修戲劇,香港演藝學院依然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演藝專業培訓的大專院校,暫時未有其他進修階梯。而且學院每年能提供的學額有限,難以滿足所有有志投身戲劇表演的年輕人。

 

近年本地舞台劇的演出也愈來愈多,除了吸引到更多觀眾主動進入劇場欣賞演出外,也令更多人有興趣深入認識戲劇這一門藝術,甚至想一嘗參與其中,踏上台板、投入戲劇創作。可是對於已投身工作的成年人來說,得以進修戲劇的機會相對就更少。

 

大專缺戲劇專研學系

 

要深入鑽研戲劇藝術,專門的大專學院學系實不可少。然而,除演藝學院提供以實踐為主的學位課程外,本港的大專院校到目前為止仍然未有戲劇藝術的專研學系,只有零星師生與教授在不同的文學或媒體院系進行研究,又或是與海外大學或本地藝團合作的課程。

 

較為人熟悉的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SPACE)開辦的「東西方戲劇研究」課程,不少劇界業者都曾在港修畢該研究文憑,並到英國倫敦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完成額外學分取得東西方戲劇研究碩士。此外,以詹瑞文為首的PIP School Limited也曾跟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合辦「舞台表演專業證書」課程,由PIP的骨幹成員教授表演技巧,學員更可申請「持續進修基金」資助學費。可是,該兩個課程都分別於年前停辦,在職人士要在工餘進修戲劇以獲取更高的學術資格就更困難。

 

坊間課程以普及為主

 

近年比較積極培養劇場新力量的藝團,除了銳意發展成獨立演藝學校的PIP School,「香港話劇團」也於去年正式成立了「香港話劇團外展教室」,除平日開辦的戲劇教育課程外,也於暑假期間增加了一些進階課程,讓學員得以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指導,發掘空間再作提升。

 

當然,不少中小型藝團與自由身的戲劇工作者都不時開辦各類型的戲劇課程與工作坊,再加上由「康文署」主辦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各式駐場或「場地伙伴計劃」,皆有無數短期工作坊供市民大眾參與,而且一般反應不俗,報名者眾。可是這些課程普遍以興趣班形式開辦,內容只屬入門程度,課程目的往往著重藝術普及多於深化,因此參與者在藝術與技巧上難有進深發展。而且導師本身往往也只是從演藝學院畢業不久的演藝工作者,經驗也不多,極其量把從學院學到的一些知識與技巧傳遞,很難深化教學。即使由較有經驗的演藝工作者教授的課程,也因時間或場地所限,大多只是一些短期課程,難以深入持續。

 

林立三博士與「中英」合辦導演課

 

筆者自中學時期已經活躍戲劇活動,並參與過各類型大大小小不同的戲劇工作坊,但總覺得擁有豐富戲劇創作與教學經驗的導師近年已經買少見少,有系統地教授的戲劇課程也不多,因此近年來也少參與這類活動。直到去年中看到「中英劇團」邀得林立三博士(三叔)二度開辦舞台導演課,才重新當回學生,希望能偷得一招半式。

 

其實中英劇團自二零零九年已開始跟林立三博士合作,舉辦導演基礎課程。當中一大特色是各學員上畢課堂後,被選中的學員需要排演一段戲,最後以公開課的形式讓作品展示給觀眾,並要面對觀眾們的直接評價。這樣的形式也能夠讓一些對戲劇有興趣的觀眾可以透過公開課,更了解導演的藝術。

 

二度開辦招收具經驗學員

 

零九年第一屆課程安排在暑假期間逢星期天於中英劇團的排練室進行,而最後選出四組習作則於同年十一月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上演,作為個案研習公開課的例子。筆者參與的是於二零一零年八月開課的第二屆課程,配合中英劇團於葵青劇院的場地伙伴計劃,於是把課堂移師葵青劇院的排練室,逢周三晚上上課。

 

課程的報名過程非如坊間一般課程以先報先得的形式招收學員,申請報讀的學員除了要填寫申請表格、簡述曾接受過甚麼戲劇訓練與表演經驗外,還要撰寫一份導演計劃書。據後來三叔透露,他是根據各人的背景及簡介去衡量是否接受申請,因此最後入選的十二個學員,可謂來自五湖四海、年齡及背景各異。每位參與的同學都多多少少曾接受過不同訓練:有參與業餘劇團多年的自由身演員,也有對劇場認識不深的年輕攝影師。

 

跟演員共同尋找表演方法

 

第二屆導演基礎課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首階段為每節三小時,合共十二節的課堂。三叔第一堂課已經開宗明義指出,這課程跟坊間普遍導演課的形式不一樣,他並不打算派發講義、分析各個表演派別源流,而是希望透過不同的遊戲與練習,集中探索跟演員之間的互動,了解如何跟演員共同尋找最合適的表演方法,踏出導演的第一步。

 

三叔強調要成為導演,必要先了解表演,因此課堂上我們無一倖免要參與一些劇場即興表演練習。因此在第一階段的課堂上,我們都要在即興練習中當上導演,指導演員,也必須要當上演員去體驗作為一個表演者如何去聆聽對手及導演的指示。

 

執導外國翻譯劇作個案研習

於第一階段結束前,學員需要選取一個外國翻譯劇本,撰寫一份簡單的導演計劃書,讓三叔及中英劇團根據學員於課堂上的表現及其計劃書內容,選出四位學員,進入其後的階段。筆者幸運地成為被選中的四名學員之一,得以進入第二階段,多上四節課,分別集中探討道具、獨白、服裝與佈景的處理與運用。

 

第三階段就是排演的部份,四位「準導演」需要根據之前提交的計劃書,自行尋找合適的演員,與演員溝通,體驗如何把劇本選段搬上舞台。期間三叔會於初段及尾段各有一節導修,個別觀看我們的排練進度,提出一些問題與意見;與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先生亦有另一節導修時間,他也就著我們初排的片段加以提點,提出一些意見以改善舞台效果。

 

至於最後一個階段,就是要把排練的成果帶到劇場上去面對觀眾。我與另外三位「準導演」帶同已排演好的片段,於二零一一年二月一連四個晚上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逐一在個案研習公開課中演出。我找來Eugene O’Neill的第一個完整獨幕劇劇本《網》(The Web),而另外三位就分別搬演了Gillian Plowman的《下一站,克羅依登》(Close to Croydon)、Dario Fo的《獨女》(A Woman Alone)及Neil LaBute的《胖侶》(Fat Pig)中的選段。

 

公開課形式為課程作結

 

雖然我們都很認真地排演,把最後的排演成果當作是正式的公開演出,可是三叔一再強調,最後的這個表演只是學習的第一步,而非成果展演。以公開課作為一個課程階段的終結這個概念在香港尚算新鮮,但其實是外國不少專業演藝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樣的安排既能讓更多未能全程參與課程的普羅觀眾了解更多導演的藝術,又可以讓學員作品直接面對觀眾,接受觀眾的洗禮。

 

每晚當觀眾欣賞過30-45分鐘的演出片段後,三叔與觀眾便會直抒己見,給予意見及提出疑問。這樣直接的互動不單能使導演發現當中不足之處,也可以透過三叔進一步的闡釋,讓觀眾也能偷得一招半式。有不少觀眾更是全部四晚都有參與,細看各個演出之餘也提出了他們的看法與感受。作為重新學習中的導演之一,這樣的經驗十分難得:既可以在葵青劇院的黑盒劇場內跟演員一同呈現一些優秀的劇本選段,而且跟觀眾的直接交流、三叔的即時點評,都使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練習成果,知道當中的成敗得失,再去思考如何改進。

 

重新學習導演藝術

 

筆者多年前曾參加過由其他劇團主辦的導演班,當時導師主要教授如何從劇本分析入手,尋找戲劇動作、角色的動機與目標等,再根據這些資料去指導演員、調度台位。三叔的課堂內卻沒有特別教授劇本分析與仔細的舞台調度處理,而是讓我們一步步認識如何跟演員溝通,這是一般導演課程中少有著重的。

 

整個課程設計上,三叔著力的並非教授如何做一個強勢導演,在劇場內運用各樣元素呼風喚雨,而是教曉我們放開固有的觀念,重新開放自己,以新鮮銳利的眼光去審視演員的表演,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中入手去調教表演,與演員一同發掘劇本中的真正戲味。

 

鼓勵閱讀外國翻譯劇作

 

回看整個學習過程,我跟其他同學都同意,三叔表面上好像沒有「教」我們很多,但他在我們實踐的過程中的提問與示範的確令我們開闊了視野,更能明白導演的工作與常犯的錯誤。而且他十分鼓勵我們閱讀劇本,了解不同劇作的特色,也令我們獲益不少。

 

三叔要求所有學員每星期至少要閱讀兩個翻譯劇本,然後在課堂上講解。可是在香港,要找來一些中譯外國劇本原來不易。在公共圖書館內,別說要找中譯劇本,就是連英語的劇本書也不多,一些著名劇作家的作品也不齊全。就算嘗試在互聯網上搜尋,也並不容易找到一些完整的翻譯劇作。我想這一點是在香港發展更深入的戲劇教育的另一個必須要改善的地方。要了解戲劇,博覽劇本的確是其中一個很好的入門,而且大部份的翻譯劇本,質素一般都不會太差,但坊間實在不易買到、借到。

 

發展專業戲劇訓練與研究

 

雖然這個由中英劇團跟三叔合辦的導演課程,跟香港演藝學院內的專科導演訓練相比,礙於時間有限,肯定不可能那麼深入,但作為基礎訓練,整個跨度長達半年的課程已經讓一些希望認識專業導演工作的學員獲益不淺。而且坊間鮮有如三叔般擁有豐富實戰及教學經驗的博士級名師親身教導戲劇課程,難得有機會在工/課餘隨三叔學藝,起碼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夢想成真。

 

三叔完成了兩屆的導演班教學,於二零一一年也與Theatre Noir合辦了兩屆演員訓練班,同樣以公開課的形式讓演員面對觀眾,實踐課堂所學及接受意見;而由他牽頭的戲劇研究文憑課程也將在二零一二年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課。三叔從演藝學院退下來後,並沒有真正的停下,反而努力不倦地把專業戲劇訓練與研究帶給更多人,讓更多有心人有機會去接觸及投入戲劇藝術。

 

隨著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文化藝術硬件一一落成,對具質素的戲劇表演的訴求肯定會隨著增加。除了近年嚷著要解決的藝術行政人員荒,或者我們也應該要開始著眼在演藝學院以外,為有志從事表演藝術的人,提供更多專業演藝訓練的機會,並鼓勵更多有關演藝方面的學術研究,而不單單研究如何提高觀眾數量或如何做好市場營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