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McGregor(上):身腦並用

作者:聞一浩

發表日期:2015 / 12 / 30

藝術範疇:舞蹈

發表平台名稱:《信報》

發表平台類別:報刊

主題:重要藝術家或作家/藝團訪港 / 教育與承傳 / 自選藝評

 

著名英國編舞家韋恩.麥葛萊格(Wayne McGregor)與其團隊早前來港,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主持一系列舞蹈工作坊,以及「新作論壇:與Wayne McGregor的舞蹈對談」公開講座。麥葛萊格是近年國際間備受矚目的編舞家,除了因為不斷求新的創作外,還因為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編舞心得,與多位認知神經科學家合作研發的一套名為「思考與律動」的編舞教材,為編舞及舞者提供訓練方法。這次在港舉辦的一系列工作坊,便應用了這套教材。

 

1992年,22歲的麥葛萊格便已成立自己的舞團「隨機舞蹈團」,同年成為知名的倫敦當代舞中心The Place駐場編舞,2002年隨機舞蹈團成為國際舞蹈重鎮Sadler's Wells劇院駐場舞團,2006年麥葛萊格獲邀出任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駐團編舞,是第一位現代舞編舞擔任此職位。世界各地的重量級舞團差不多都曾委約他創作,獲頒的國內或國際間獎項不計其數。

 

獨特舞蹈語彙

 

成就麥葛萊格驕人履歷的因素有二:他的作品打破藝術及科研界限,經常與電影、音樂、視覺藝術、科技及科學界知名人士合作,走在創作潮流尖端;更重要的可說是他一出道已叫人注目的獨特動作語彙——本身高挑瘦長的身形,對動作細微差異的敏感,加上出色的技巧,令他能把動作編排得精密細碎,有時看起來像把一個動作切割成百個,觀眾可以看到每一個轉折稜角,有時又因差異微小得令動作看起如水銀瀉地。幾個曾在香港演出的麥葛萊格作品——2002年隨機舞蹈團的《復仇/女神》、2008年荷蘭舞蹈劇場《原》、2009年英國皇家芭蕾舞團Steven McRae在香港芭蕾舞團客席演出的Chroma,甚至在今次工作坊中他的親身示範,都可看到這些動作特色。他的作品風格冷峻,但出色的動作編排叫人眼前一亮,細緻得叫人驚訝,也讓人好奇動作構思如何形成。

 

這次麥葛萊格與其創意學習團隊來港主持工作坊,正好給我們窺見其理論由來的機會。密集式的工作坊對象既有專業舞者,又有演藝學院舞蹈學生,以及中小學舞蹈教師,雖然只得4天,但對象甚廣。工作坊的「火頭」眾多,筆者只集中觀察了由麥葛萊格親自主持的專業舞者工作坊。工作坊本來為三個職業舞團舞者而設,但最終城市當代舞蹈團及大部分香港芭蕾舞團成員因為演出排練關係而沒法參加,因此24位工作坊成員中,香港舞蹈團舞者佔了絕大多數。

 

不要死記動作

 

整個工作坊中,每個練習的時間都不多,一是很快便會加入新的元素,一是轉做另一個練習。原以為麥葛萊格因為工作坊時間不多,因此一開始已直入課題,兼且每個練習的時間都很短,後來才發覺這是教材的設計,要讓舞者即興及發掘自我的動作。麥葛萊格一開始便已要求舞者積極嘗試,而且強調不要只是死記動作,他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無法記得所有動作,就做你自己的版本。」而讓每個舞者都做自己的版本,創作自己的動作系列,正是工作坊的目標。4天下來,令我明白到「思考與律動」名稱的由來,工作坊的重點,是刺激舞者對自己的身體、周遭的空間和舞者彼此之間的敏感度,訓練他們對身體、動作及空間的反應。而這一切,又都得依靠運用大腦。

 

麥葛萊格首先是提醒舞者注意自己身體的可能,可以運用自己身體任何一部分去創作,並親自示範了如何運用身體部分去創造動作。他提出「素描法」:要舞者嘗試在一開始的雙人舞中,選取五個動作,用身體以素描線條的形式去呈現,用上身體部分,可以是頭頂、肩膊,甚至皮膚、肺、肚。而動作的構成也要清楚利落,麥葛萊格很強調每一個動作都是有用的,沒有多餘的。他經常提到舞者的動作要清晰準確,不能隨便動了便算。而這又根源於清晰準確的目標——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怎樣做。

 

討論作品及場次:

討論活動(一):《新作論壇:與 Wayne McGregor 的舞蹈對談》
主辦單位:西九文化區、英國文化協會
日期:2015年10月17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

討論活動(二):《新作論壇:與 Wayne McGregor 的舞蹈對談》相關工作坊
主辦單位:西九文化區、英國文化協會